什么是物聯網?
物聯網(IoT)指的是全球數十億聯網的物理設備,它們都在收集和共享數據。由于超便宜的計算機芯片和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的出現,從小到藥片大到飛機,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物聯網的一部分。將所有這些不同的物體連接起來,并在其上添加傳感器,為設備增加了一個數字智能的水平,否則這些設備將是愚蠢的,使它們能夠在不涉及人類的情況下交流實時數據。物聯網正在使我們周圍的世界變得更智能、更靈敏,融合了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。
物聯網設備的一個例子是什么?
如果可以連接到互聯網上進行控制或交流信息,幾乎任何物理對象都可以轉換為物聯網設備。
可以用智能手機應用打開的燈泡就是物聯網設備,辦公室里的運動傳感器、智能恒溫器或聯網的路燈也是如此。物聯網設備可以像兒童玩具一樣毛茸茸,也可以像無人駕駛卡車一樣嚴肅。一些較大的物體本身可能會布滿許多較小的物聯網組件,比如一個噴氣發動機現在布滿了數千個傳感器,用于收集和傳輸數據,以確保其有效運行。在更大的規模上,智能城市項目正在整個地區安裝傳感器,幫助我們了解和控制環境。
物聯網這個術語主要用于那些通常不會被期望擁有互聯網連接,并且能夠獨立于人類行為與網絡進行通信的設備。出于這個原因,PC機和智能手機通常都不被認為是物聯網設備,盡管后者充滿了傳感器。然而,智能手表、健身手環或其他可穿戴設備也可以算作物聯網設備。
物聯網的歷史是什么?
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,人們一直在討論在基本物體上添加傳感器和智能的想法(也有一些更早的想法),但除了一些早期項目(包括聯網的自動售貨機)之外,進展緩慢只是因為技術還沒有成熟。芯片太大太笨重,沒有辦法讓物體進行有效的通信。
在它最終成為劃算的連接數以億計的設備之前,我們需要便宜且省電的處理器,幾乎可以一次性使用。RFID標簽——一種可以無線通信的低功耗芯片——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,同時寬帶互聯網、蜂窩和無線網絡的可用性也在不斷提高。IPv6的采用也為物聯網的擴展邁出了必要的一步。除此之外,IPv6可以為世界(甚至是銀河系)可能需要的每一臺設備提供足夠的IP地址。
凱文•阿什頓(Kevin Ashton)在1999年創造了“物聯網”(Internet of Things)一詞,不過至少又過了10年,技術才趕上這一愿景。
“物聯網將人類文化(我們的‘物’)的互聯性與數字信息系統(互聯網)的互聯性結合在一起。’這就是物聯網,”阿什頓告訴ZDNet。
最早的物聯網應用之一就是在昂貴的設備上添加RFID標簽,以幫助追蹤設備的位置。但從那以后,在物體上添加傳感器和互聯網連接的成本一直在下降,專家們預計,有一天這種基本功能的成本可能降至10美分,使幾乎所有東西都能連接到互聯網。
最初,企業和制造業對物聯網最為感興趣,其應用有時被稱為機器對機器(M2M),但現在的重點是用智能設備填充我們的家庭和辦公室,將其轉變為與幾乎所有人都相關的東西。早期對聯網設備的建議包括“博客對象”(將自己的數據記錄在互聯網上的博客對象)、“無處不在的計算”(或“ubicomp”)、“無形計算”和“無處不在的計算”。然而,物聯網和物聯網卻陷入了困境。
“如果你想成功,你必須先失敗,”物聯網的發明者說。
物聯網有多大?
越來越大——世界上已經有比人更多的相互聯系的事物。
科技分析公司IDC預測,到2025年,聯網物聯網設備(或稱“事物”)的數量將達到416億。它還表明,工業和汽車設備代表了互聯“事物”的最大機遇,但它也看到了智能家居的強大應用